编者按:由生态环境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市场监管总局六部门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已于10月27日至28日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金秋十月,秋风飒爽,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圆满结束。
举国同庆,万众欢呼,在我们共迎祖国75周年华诞之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众号自10月1日起开设 “监测人风采”专栏,全面展现各省(区、市)监测中心(站)监测人风采风貌和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成效。通过强化初心与使命,弘扬监测人铁军精神,突出肩负责任与使命,守护生态环境安全,在美丽中国建设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征程中,监测人必将提供更加有力监测支撑。
今日推出★重庆篇★→
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队伍以“监测引领,科研赋能,求真务实,卓越创新”为指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铁军先锋队精神,以建成全国一流研究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为目标,不断完善现代化监测治理体系,全面助力“美丽重庆”建设。
以练兵促比赛 以成绩促提升
以本次大比武为契机,以点带面深入开展全员大练兵,紧盯重庆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通过多角度锤炼党性,多形式培训教育,多层次提升业务,多引擎创新驱动,打造一批素质优良、技术过硬、本领高强的生态环境监测人才,着力提升监测人员精细化管理水平、工作效能和业务能力,用大练兵成果检验工作业绩,为重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此次参加全国大比武的13名选手,秉持“甘当奠基石、勇为顶梁柱”的理念,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吹响竞赛比武“新号角”,赛出环境监测“加速度”,展现山城儿女“新担当”。
践行工匠精神 争做技能标兵
牢牢把握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这一主线,改革创新释效能、数智转型注动力、强化支撑优服务、示范突破筑亮点,重点在监测科研队伍建设、监测感知能力提升、精准服务环境管理、彰显重庆辨识度上展成效、练实功、破难题、求突破,以监测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重庆建设。
担当绿色使命,守卫重庆蓝天。如今,在重庆人的心目中,和煦的阳光和一璧蓝天不再是稀罕物,已然成为了标准配置。每每提到这里,重庆监测人总是心里充满了足足的骄傲和自豪,因为这凝结着他们的艰辛与汗水,不分上下班时间,不分进餐还是休息时刻,总是盯空气监测数据,彼此补位,一有异常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始终奋战在蓝天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大气监测第一线。重庆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已从单一的数值统计,到一周的潜势预报,发展到72小时分时段预报,再到污染临近预报等多尺度全方位的中长期业务体系。近5年来。优良天数稳定维持在310天以上,PM2.5年均浓度逐年降低,基本消除重污染天。如果把所有为重庆市蓝天事业工作的“蓝天人”看作是一个人,那么他们一定就是“那一双明亮的眼睛”。
迎难而上,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平战结合、分区分级、属地管理、区域联动”原则,不断建立健全市级-分中心-区县-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1+4+36+N”应急监测分级响应与调度支援体系,强化应急监测日常管理和能力建设,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程序,确保高效有序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为环境应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今年,在重油泄漏事故应急监测过程中,重庆第一时间调集精锐力量赶赴现场,组织全域踏勘,统一监测方案,连续6天5夜121小时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全力保障应急监测工作。此次应急监测共出动采样人员1035人次、分析人员690人次、报告编制人员204人次,出具有效监测数据345个,编制监测方案及快报51期,重点时段实现对丰收坝水厂0.5小时/次、其余断面2小时/次、24小时连续作战的高频率监测,有力、有序、有效完成此次应急监测任务,为污染处置及应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严守“一住两公”用地安全,确保人民群众“住得安心”。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按照“调查详尽、管控严格、治理彻底、利用安全”的工作要求,重庆组织了一支高水平建设用地质量控制队伍,对涉及化工、制药、焦化、涉重点重金属、大型填埋场五类行业企业或“一住两公”类用地开展了监督性监测,贯穿现场踏勘、资料收集、方案编制、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及数据评价每一个环节,科学评价建设用地修复效果,加强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全程管控,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切实发挥了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顶梁柱、生命线、奠基石作用。
强化能力建设 引领创新发展
购置高分辨磁质谱、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等仪器设备4100余套,建成全国核心实验区内陆功能涵盖最全(包括新污染物监测、碳监测、生态监测等新兴领域)、面积(17569m2)全国领先的综合性环境监测实验室。
建成全国领先、首家采测一体化水质AI智能实验室,首创“采、运、测、管”全链条监测模式,实现地表水30余项水质指标全过程智能化分析监测,有效破解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人少事多”的困局。
2022年9月通过总站eDNA实验室能力考核,成为全国首批具备全流程鱼类eDNA监测能力的4个省站之一,环境DNA监测技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长江禁渔自2020年1月全面实施以来,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长江的水生生物恢复趋势向好。
建成国内覆盖最广、功能最全、全流程质控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并加入41个区县监测站一体化运行,全力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锻造人才队伍 铸就监测辉煌
通过开展“大比武”、“大练兵”活动,以“夯实基础、强化领军、推出年轻、深化管理、搭建平台、数智治理”为重点,按照“135”人才培养思路,有效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力支撑生态环境监测事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重庆市中心站入选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2人,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三五”人才71人次,重庆市先进工作者1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重庆市第5次和第6次党代会代表1人,重庆“英才计划”2人。建设有“国家二噁英中心西南分中心”“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应用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气污染成因分析与决策支撑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超级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研发平台;成功申报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博士后3人。
重庆市监测人,以比武为桨,以练兵为帆,筑基强人才,扬帆起航向未来,为重庆乃至全国的蓝天碧水净土贡献监测力量。
编辑 | 王子鸢
批准 | 卓吉华
来源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